gg
都市网-> 文化 > 内容

春风花草香,“国潮”增芬芳

发布时间:2023-03-10 18:32来源:网络作者:沐瑶阅读量:18578   

草长莺飞,和春天一起回归的,还有各地的绚烂花海。花有“国潮属性”,也是“社交符号”,拓展赏花经济的空间,留驻花的颜值,需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,融合艺术、文教、科普等业态,激发“花文化”的长久生命力。

花儿为什么这样“红”?

踏青赏花依然是人们迎接春日的重要活动。“春风先发苑中梅,樱杏桃梨次第开。”梅花早已报春,惊蛰时分,梨花、樱花、油菜花、桃花等也将进入最佳观赏期。乡村的花木林、城市的街道公园里,满园春色迎接八方来客。大数据显示,近一周内,“赏花”相关关键词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75%。

安徽的赏花胜地,从南到北各有特色。近日,黄山市气象局发布了该市2023年油菜花期预报,综合分析今年该市油菜初花期于3月上旬出现,平原油菜花、梯田油菜花将陆续登场。当然,还有砀山梨花风姿绰约、亳州芍药代言药都、当涂桃花张扬热烈、大别山映山红盛绽主峰,公园里郁金香娇艳欲滴……

花儿为什么这样“红”?因为,花是自然之美的精华,是中国人眼里源于生命和自然的美的符号意象。从古到今,人和花,都怕“误了东风”。以花寄情,是传统文化鲜艳明媚的组成部分。古人毫不吝啬地在诗文中表达对春天的热爱、对美的追慕,“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”描绘烟花盛景,“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”寄语问候亲朋……在唐朝,诗人杨巨源在《城东早春》中写道“诗家新景在新春,绿柳新黄半未匀。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。”在南宋,有诗人写道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”……花开时节,呼朋引伴,徜徉春光,古来如此。

我们可以在为数众多的“春景图”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。安徽博物院、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,均藏有多幅以春景为主题的古画。清代无款《春闺观双飞图轴》 ,画中绘少女春日时节独立窗前,窗前粉桃绽放,绿柳纷披,双燕飞舞其间,呼朋引伴,洋溢着春天的气息。清代姜筠的《桃花鶵鸭折扇面》 则描绘了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的情景,桃花盛开,春日融融。

再深入探究,我们获悉,古人还把花期和节气联系起来,自农历小寒至谷雨分为二十四候,每候应一种花信。据清代文献记载:“惊蛰一候桃花,二候杏花,三候蔷薇;春风一候海棠,二候梨花,三候木兰……”不同花信赏不同的花。赏花、惜花、护花,历朝历代有关花的神话传说、诗词歌赋、书画艺术不胜枚举,瑰丽的“花”文学、艺术、民俗等,集中于“花朝节”。

“花文化”源远流长,中国传统的赏花意趣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走向一致,当代赏花经济扩大规模,烘托盛景,让青山变成金山,以颜值带来产值,给中国人的生活注入了缤纷的色彩、无穷的活力。

传统为什么如此“潮”?

逢春赏花,对于国人而言,是一项大众化的审美活动;繁花盛景,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,也是“时尚大片”的底色。在此胜景之下,传统文化与新生活产生了有意思的碰撞,触发了很多不同凡响的赏花“热点”。

合肥匡河沿线的梅林近日绽放,花团锦簇、灿若云霞,成为了当地热门的春景打卡地。这片梅花林位于主城区当中,1400余株梅花沿着匡河依次生长,绵延约700米。梅林和河流、桥梁、铁路等相互映衬,移步换景,深得年轻人的钟情。有不少人特意带着摄影摄像装备守候在这里,希望能拍下他人“旅行笔记”中已被数次推荐的“开往春天的列车”之同款美景。

热门打卡地太远、人太多?年轻人也愿意分享“街边春景”。为了拍出更有春日氛围感的照片,一些免费的小众赏花地成了游人们的新去处,并出现在网友的笔记攻略中。合肥市庐阳区北一环财富广场楼下的一棵樱花树,无意中成为“网红”,每年樱花盛开时节,都有网友在树下直播打卡,与粉丝们云上分享。

夜间赏花,则是近年来一些年轻游客打卡赏花地的新玩法。安庆的菱湖公园种植有樱花、牡丹,游湖赏花的人们,津津乐道于“菱湖夜月”。亳州的亳药花海和梨花世界,与当地南湖公园灯光水舞秀形成一条赏花线路。白天人流拥挤的赏花地,到了夜晚反而能拍出别样风采,受到年轻游客的欢迎。

一些年轻人,还会选择穿上汉服去赏花拍照。如安庆师范大学、合肥工业学校的汉服社团,已经持续数年将穿着汉服与庆祝传统节日“花朝节”联系起来,与“同袍”们举办游艺活动,拜礼百花神,对花抚琴、赏花品茗……

花的“国潮属性”,使之在当下拥有了“社交符号”的意义。从猎奇、好奇,到融入日常,当代青年是传统习俗的积极认知者与实践者。把娱乐文化融入传统文化的年轻人,以多种方式的创意创新,装点每一次相聚相会,衍生每一个青年文创,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。

“绿地”何以成“福地”?

在网络社交平台上,合肥匡河梅林拥有网红标签,吸引八方来客。而在当地居民看来,这片梅林周边有10多个小区,居民出门步行50米就可尽情享受春光,是最大的受益者。

花儿当“网红”,也要能“长红”。标准之一,或许正是在于这片花儿所生长的绿地,能否成为居民的福地,能否满足大众在十五分钟生活圈内亲近自然、休闲游憩的精神需求,确如那首诗所描绘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”。人与景,和谐共生,互相成就。

有意思的是,近年来,一系列有关花卉和植物的图书也逐渐热销并广受好评,如《草木有趣: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》《花卉:一部图文史》等书籍,有的将古诗文与植物学知识结合,有的将节气与民俗活动融为一炉。在“开门见花、出门见景”的情形之下,那些花儿,成为生活轨迹的一部分,人们自然会提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,提升生态环境科学化的认知需求。

记者在合肥市匡河沿线另一处新建公园内看到,每一株姿态万千的苗木都将它的名字展示在前方,“大叶早樱”“八角金葵”……从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,花儿朵朵开,可谓植物科普园地。附近小学的学生们放学后热衷来此玩耍,不为拍照,只是“被神奇的植物世界所吸引”。据了解,为了在保护匡河生态的同时打造亲水空间,当地园林部门因地制宜在10多公里的匡河沿岸打造了带状的敞开式河道公园,形成了香樟林、樱花林等“一河十二园”的生态景观群,惠及周边3万多名居民。

“花样”景观带,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省内各地。芜湖街头玉兰花亭亭玉立,十里江湾更是姹紫嫣红,路人随手就可拍出“大片”。马鞍山的慈湖河景观带,也是居民家门口的生活长廊,附近居民喜欢沿着慈湖河晨练。大型开放式公园、街头游园、小微绿地,近年来在各地相继涌现,人在城中,城在园中,精巧别致的街头游园、绿地让市民推窗见绿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图景,提升了市民们生活的幸福感,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。

花开花落,花期总有限。如何把赏花的“短期盛况”变为“长期胜景”,需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,融合艺术、文教、科普等业态,激发“花文化”的长久生命力。

热门